网站公告:
全国服务热线:

产品类别PRODUCTS categor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邮箱:

地址:

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k8凯发 > 新闻资讯 >
情系纺织,守正创新
添加时间:2023-05-07

4月26日,k8凯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翠竹一行来到西安工程大学,同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与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获奖师生进行回访座谈。

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戴鸿、人事处处长王晓先、教务处处长夏蔡娟、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志、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吴生、教务处副处长刘呈坤以及获奖教师、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交流。会议由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夏蔡娟主持。

戴鸿介绍了西安工程大学的基本情况。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82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科技团队11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

张翠竹介绍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及“纺织之光”公益项目情况。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围绕纺织行业科技教育公益事业,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汇聚行业慈善力量,努力发挥行业公益慈善平台作用。截至2022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1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55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39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36项、应用基础研究8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汇报: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会上,2021年“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项目《纺织服装“一聚焦二融合三突出四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面向纺织行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数字内容产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完成人戴鸿、王保忠、马冬、梁建芳分别对项目做了汇报与交流。

戴鸿从项目的成果背景、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等方面做了汇报。他分享到,项目成果主要聚焦国家行业需求明确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通专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艺工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搭建递进式培养、多维立体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培养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创新。项目在应用中,力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教学资源;“产学研用+纺织”多维协同育人成效卓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

王保忠从成果背景与内涵、主要内容、创新点、应用效果等方面做了汇报。他介绍到,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凝练面向纺织行业的“SCASE”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三创融合”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多维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全员全过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项目在应用中形成了一批丰硕的教学成果与资源,有力支撑了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推广效应,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解决了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

马冬从数字内容产业概述,成果简介,解决问题、方法及创新点,以及成果完成人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提出全新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了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适合推广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法。针对教学成果改进的方向,马冬提到,加强与数字内容产业的合作是大趋势,可以通过增加数字内容产业相关可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梁建芳汇报了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应用情况、创新点、及继续改进的方向等情况。据介绍,项目基于人才适配性理论,构建服装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挖掘创新能力培养的因果逻辑及其侧重;比较借鉴国内外经验,凝练服装创新教育的构建思想和功能定位;重塑培养目标,构筑服装创新教育“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实践平台为引领,拓展校企合作实践体系;建立“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及其评价。项目实现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实现路径创新。

高效互动:

共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教师张辉、任燕、梁建芳、刘驰、卢定泽分别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历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心得。

“感谢‘纺织之光’对我的肯定。”张辉表示,他主抓的课程是纺织工程大类中的织物组织学和纺织性能与检测学。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对动手实践要求高,随着教改的推进,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调整,调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间占比与课程设置。如何做到时间缩短、学习效果不打折,这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任燕提到,获此殊荣既是对她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工作的鞭策和鼓励。她谈到,“我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起源于2013年获批主持的一项中国纺联‘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之光’给予当时只是一枚“青椒”、一名讲师的我,一份信心,一份勇气。工作中,我坚持每年开课前会针对每届学生特点进行学情分析,针对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等特点,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坚持上好每一堂课。”

多年来,梁建芳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纺联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项目,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实操性的训练……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梁建芳,认为产教融合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刘驰的获奖感言是“很开心!”她谈到,“一直记得1984年9月第一次踏入学校时看到的醒目的标语:‘欢迎你——纺织战线新的一员’,当时还有点儿发懵,不知怎么就成为了纺织战线新的一员?现在已经是纺织战线老的一员,所以‘纺织之光’教师奖更像是给自己所确立的目标的一个肯定。”

教师奖殊荣一直激励着卢定泽,他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努力。他认为,教育需要立足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科研需要立足于实际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和服务产业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行业发展才是学校的根本目标。他将继续致力于这一目标,为学生、为产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纺织之光’奖学金对我来说不仅是在物质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鼓舞,使我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对待生活。”“面对纺织行业对人才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纺织学子,我将正视机遇与挑战、坚守纺织人的初心,主动传承梦桃精神,满怀热情在纺织行业拼搏奋斗。”“‘纺织之光’奖学金见证了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位更出色的大学生。”……会上,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学生王诗博、林钧昊、刘亭鸥、张含萧、刘锦阳、王标、杨萌、孙小雪、郭子瑶、张一帆对各自学业成果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

座谈期间,代表们对纺织人才的培育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校方代表表示,纺织之光基金会支持的“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与“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公益资金支持,更传播了无私奉献的纺织之光精神。同时,基金会主办的“纺织之光”优秀学生研学夏令营等活动,坚定了学生们成为纺织人的信心。西安工程大学将与基金会一起致力纺织人才培养,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

让更多学子留在行业、扎根行业

“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延续的传统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情。”张翠竹在汇报的最后感慨道,西安工程大学始终坚持不懈地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校方构建了艺工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创新;教师们以身作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教育成果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学生扎根行业勤勉好学,在校企合作等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向与基金会支持人才培养的初心不谋而合。如今的纺织行业正在向“科技、时尚、绿色”的方向迈进,很多企业的工厂已经是智能化车间、大数据管理,纺织工人转型成为了管理型人才,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莘莘学子,愿意留在行业、扎根行业。

张翠竹代表纺织之光基金会向戴鸿赠送《钱之光传》。

“纺织之光”优秀学生代表张一帆、王诗博分别向纺织之光基金会赠送编织花束及明信片。明信片正面为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图书馆,背面是学生们手写的寄语,文字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不要求什么报酬。同学们表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他们心中,就是这样一个默默付出、深耕行业、培养人才的公益组织,他们为能获得纺织之光奖学金而感到光荣。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愿为中国纺织行业科教进步作贡献的优秀纺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元。

截至2022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1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55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39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36项、应用基础研究8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旨科技进步人才成长产业升级

4月26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翠竹一行来到西安工程大学,同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与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获奖师生进行回访座谈。

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戴鸿、人事处处长王晓先、教务处处长夏蔡娟、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志、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吴生、教务处副处长刘呈坤以及获奖教师、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交流。会议由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夏蔡娟主持。

戴鸿介绍了西安工程大学的基本情况。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82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科技团队11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

张翠竹介绍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及“纺织之光”公益项目情况。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围绕纺织行业科技教育公益事业,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汇聚行业慈善力量,努力发挥行业公益慈善平台作用。截至2022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1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55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39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36项、应用基础研究8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汇报: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会上,2021年“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项目《纺织服装“一聚焦二融合三突出四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面向纺织行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数字内容产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完成人戴鸿、王保忠、马冬、梁建芳分别对项目做了汇报与交流。

戴鸿从项目的成果背景、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等方面做了汇报。他分享到,项目成果主要聚焦国家行业需求明确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通专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艺工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搭建递进式培养、多维立体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培养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创新。项目在应用中,力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教学资源;“产学研用+纺织”多维协同育人成效卓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

王保忠从成果背景与内涵、主要内容、创新点、应用效果等方面做了汇报。他介绍到,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凝练面向纺织行业的“SCASE”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三创融合”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多维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全员全过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项目在应用中形成了一批丰硕的教学成果与资源,有力支撑了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推广效应,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解决了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

马冬从数字内容产业概述,成果简介,解决问题、方法及创新点,以及成果完成人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提出全新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了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适合推广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法。针对教学成果改进的方向,马冬提到,加强与数字内容产业的合作是大趋势,可以通过增加数字内容产业相关可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梁建芳汇报了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应用情况、创新点、及继续改进的方向等情况。据介绍,项目基于人才适配性理论,构建服装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挖掘创新能力培养的因果逻辑及其侧重;比较借鉴国内外经验,凝练服装创新教育的构建思想和功能定位;重塑培养目标,构筑服装创新教育“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实践平台为引领,拓展校企合作实践体系;建立“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及其评价。项目实现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实现路径创新。

高效互动:

共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教师张辉、任燕、梁建芳、刘驰、卢定泽分别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历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心得。

“感谢‘纺织之光’对我的肯定。”张辉表示,他主抓的课程是纺织工程大类中的织物组织学和纺织性能与检测学。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对动手实践要求高,随着教改的推进,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调整,调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间占比与课程设置。如何做到时间缩短、学习效果不打折,这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任燕提到,获此殊荣既是对她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工作的鞭策和鼓励。她谈到,“我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起源于2013年获批主持的一项中国纺联‘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之光’给予当时只是一枚“青椒”、一名讲师的我,一份信心,一份勇气。工作中,我坚持每年开课前会针对每届学生特点进行学情分析,针对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等特点,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坚持上好每一堂课。”

多年来,梁建芳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纺联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项目,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实操性的训练……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梁建芳,认为产教融合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刘驰的获奖感言是“很开心!”她谈到,“一直记得1984年9月第一次踏入学校时看到的醒目的标语:‘欢迎你——纺织战线新的一员’,当时还有点儿发懵,不知怎么就成为了纺织战线新的一员?现在已经是纺织战线老的一员,所以‘纺织之光’教师奖更像是给自己所确立的目标的一个肯定。”

教师奖殊荣一直激励着卢定泽,他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努力。他认为,教育需要立足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科研需要立足于实际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和服务产业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行业发展才是学校的根本目标。他将继续致力于这一目标,为学生、为产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纺织之光’奖学金对我来说不仅是在物质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鼓舞,使我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对待生活。”“面对纺织行业对人才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纺织学子,我将正视机遇与挑战、坚守纺织人的初心,主动传承梦桃精神,满怀热情在纺织行业拼搏奋斗。”“‘纺织之光’奖学金见证了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位更出色的大学生。”……会上,2020-2022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学生王诗博、林钧昊、刘亭鸥、张含萧、刘锦阳、王标、杨萌、孙小雪、郭子瑶、张一帆对各自学业成果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

座谈期间,代表们对纺织人才的培育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校方代表表示,纺织之光基金会支持的“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与“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公益资金支持,更传播了无私奉献的纺织之光精神。同时,基金会主办的“纺织之光”优秀学生研学夏令营等活动,坚定了学生们成为纺织人的信心。西安工程大学将与基金会一起致力纺织人才培养,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

让更多学子留在行业、扎根行业

“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延续的传统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情。”张翠竹在汇报的最后感慨道,西安工程大学始终坚持不懈地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校方构建了艺工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创新;教师们以身作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教育成果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学生扎根行业勤勉好学,在校企合作等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向与基金会支持人才培养的初心不谋而合。如今的纺织行业正在向“科技、时尚、绿色”的方向迈进,很多企业的工厂已经是智能化车间、大数据管理,纺织工人转型成为了管理型人才,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莘莘学子,愿意留在行业、扎根行业。

张翠竹代表纺织之光基金会向戴鸿赠送《钱之光传》。

“纺织之光”优秀学生代表张一帆、王诗博分别向纺织之光基金会赠送编织花束及明信片。明信片正面为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图书馆,背面是学生们手写的寄语,文字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不要求什么报酬。同学们表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他们心中,就是这样一个默默付出、深耕行业、培养人才的公益组织,他们为能获得纺织之光奖学金而感到光荣。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愿为中国纺织行业科教进步作贡献的优秀纺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元。

截至2022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1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55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39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36项、应用基础研究8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旨科技进步人才成长产业升级